K0006陪葬坑是2000年秦始皇帝陵园勘探发现的一座陪葬坑,该坑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东西向,略呈“中”字的地下坑道式全木结构建筑,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由斜坡门道、前室和后室三部分组成,前室、后室东西错位,形成两个拥有不同埋藏物的相对独立单元,前室主要埋藏陶俑,后室埋藏马骨。此坑是秦始皇帝陵园中少见的未被焚烧过的陪葬坑,因而木结构遗迹较为完整,经清理发现有棚木、厢板、铺地木、封门木等。
K0006陪葬坑前室长10.6米、宽4.05米,在南壁有一长3.8米、宽2.9米的厢房,前室内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出土时陶俑已残破为碎块,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上身穿单层或双层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下着长裤,足蹬齐头方口浅履。陶俑身上原有红、绿、黑、粉、白色等彩绘,因地下水侵蚀及坑体倒塌,出土时仅面部保留较多彩色残迹。这12件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
从陶俑破碎的程度和个别陶俑破碎的方式看,人为破坏痕迹明显,而且是在此坑建成后不久、棚木尚未坍塌时被破坏的。此外,前室中还出土陶罐、铜钺等遗物。在前室西部、斜坡门道的入口处发现木车残迹一处,车为单辕、双轮木乘车。
K0006陪葬坑后室长20.2米、宽3.9米,出土马骨骼等遗物。按照马骨排列的密度推算,后室原应葬马20余匹,均以头北尾南排列。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推测,袖手俑右腰问贴塑的两件物体分别为“削”和“砥石”,即书刀和磨刀石。在袖手俑左臂与躯干间均有一椭圆形孔,但并未发现孔内遗物,推测原应插有简牍。
《秦始皇帝陵园考古报告2000》认为,该坑象征秦帝国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的廷尉官署,8名文职官员和4名御手是该机构主要工作成员代表,负责帝国日常的司法行政事务,属文职人员掌管的强权机构。刘占成先生认为此坑可能是天子十二厩中“宫厩”的象征,韩伟先生认为此坑是具有散骑常侍性质的陪葬坑,赵化成先生认为此坑表现了“车马出行从车备用场景”。
K0006陪葬坑的性质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论证。
K006陪葬坑前室出土的12尊大型陶俑中,4尊为御手俑,位于木车后部。御手俑身着长糯,头戴双版或单版长冠,双臂前伸,双手半握拳,呈揽辔驾车状。兵马俑坑中也有御手俑出土,它们身着长襦,外披铠甲,头上一般带有介帻或长冠,其职责是驾驭车马,保证车马进退有节,安全奔驰,其驾车姿态与该坑中的御手基本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