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称:中山九鼎
时代:战国
鼎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据春秋战国时期礼书记载,西周时天
子用九鼎,诸侯王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一般平民和奴隶不许用鼎,即“礼不下庶人”。天子所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不同等级,使用升鼎的数目和鼎内所盛食物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列鼎制度。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都自行制作和使用了九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强盛的中山国,势力虽不及战国七雄,但居千乘之国的五国之一,中山国国君也自行制作和使用了九鼎。在已经发掘的两个中山王墓中,各出土了一套九件的升鼎。其中中山王“厝”墓中的列鼎尤为重要。这九个鼎大小不一,依次缩小,最大的首鼎---中山王“厝”鼎,出土于西库,高51.5cm,口径42,最大径65.8,重60公斤,铜体铁足,是我国目前发现战国时期的最大的铜铁合铸器。其铅的同位素比值与锦西铜矿相近。器的底部有火烧烟迹,说明是放在灶口上使用。出土时盖口之间垫有6块白色麻布,麻布下面铜体无锈如新。内有咖啡色干成结晶状的肉羹。本器铭文77行,共469字,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我国战国时期铜器铭文最多的。其上铭文刀法娴熟,刀锋细锐,构字秀丽,粗细深浅匀称,是工匠高超技艺锐利金属工具相结合的产物,文字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伐燕胜利,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历史教训,并告诫后王不忘诸边威胁。其文字内容是研究战国时期,特别是中山国文化的重要材料,文字本身又是研究古文学新的重要材料和优秀高超的书法刻品。
来源:百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