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字铜衡
战国
楚
衡器
传安徽寿县出土
一件长23.1厘米,宽1厘米,厚0.35厘米;一件长23.15厘米,宽1.3厘米,厚0.35厘米
两件铜衡形制相同,体扁长,衡干背都刻一“王”字。杆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中有孔,系拴提绳的鼻纽。铜衡杆的长度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两件衡杆正面均刻线,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一件中间二寸有寸刻线,其余每半寸刻一线。两件衡杆都以刻线来计算称锤到提点的长度(力臂)和被称物品到提点的长度(重臂),然后计算物品的重量,这是比较准确的衡器。衡杆背刻“王”字,很可能是楚的宫廷遗物。
这两件青铜衡杆为窄长条形,中部上方有圆形突起,中有一圆形孔,系拴提绳的鼻钮。横杆的长度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两件横杆正面均刻线,一件刻十等分,每等分一寸;另一件中间两寸有寸刻线,其余每半寸刻一线。两件横杆背面均刻一个“王”字。
此衡是以刻线来计算称锤到提点的长度(力臂)和被称物品到提点的长度(重臂),然后计算物品的重量,是一种比较准确的衡器。寿春(今安徽寿县)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在这里发现有寿春故城遗址,在城北的长丰县杨庙、朱家集一带还发现战国晚期的大型墓葬,李三孤堆墓更被认为是楚幽王之墓。因此,在寿春故城内出土的刻有“王”字的青铜衡,很可能是楚迁都寿春城后王宫使用的遗物。(撰文:闫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