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首牛头螭纹蹄足升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分别为30、28、26、24、22厘米
口径分别为30、28、26.5、24、22厘米
腹径分别为37、33.6、33.5、31.5、26.5厘米
1988年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鼎,原是普通炊器,后来从日用器皿中分化出来成为最重要的青铜礼器。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在古代社会中,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 的标志,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权力与地位。
这件铺首牛头螭(chī)纹蹄足升鼎 ,1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纹饰基本相同,纹样随鼎体的减小而略有减少。器物为覆盆形盖,上置三卧伏状犀牛作钮,犀牛昂首,竖耳,圆眼,阔鼻。盖正中有桥形钮,衔环。两侧设一对兽面铺首衔环,盖面上自内向外有三组花纹,依次为鸟纹、牛头双身螭纹和夔凤纹。上腹部为牛头双身螭纹带。各类主要纹饰都以回纹等几何纹作填纹。出土时鼎内还有牛、羊骨骼。
西周时期,鼎成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西周礼制规定,举行祭祀、宴飨和丧葬等活动时,奇数鼎与偶数簋组合并配置其他器物成套使用。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其中鼎分三类:一为镬鼎,用以煮牲及鱼、腊;二为升鼎,也称正鼎,主要盛放镬鼎煮熟的肉食;三为羞鼎,又称陪鼎,用于盛放佐料,和升鼎配套使用。这种代表身份等级的用鼎制度是以升鼎为中心的。
赵卿墓出土的升鼎,根据所盛牲骨的鉴定,应属牛、羊、豕“三牲”齐全的“太牢”或“大牢”,按规定只有天子或诸侯才能使用。这既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亦反映出赵卿在晋国的显赫地位。
晋国遗珍——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华展 展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