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文化活动。汉代的官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首创太学、鼓励地方设立学校,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都产生了莫大影响。本文着重从汉代的官学教育讨论两汉的商品经济发展,以期对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上的借鉴。
一、汉代官学教育概况
汉代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之分。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地方官学即郡国学。
(一)太学
为了适应“独尊儒术”政策的需要,汉武帝于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五经博士设置弟子员,标志着太学的创办。其规模最初很小,仅有博士弟子五十人——“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史记》卷一二〇《儒林列传》)但不久,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它的规模就不断扩大。《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记载:“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成帝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