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
1322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简的数量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清华简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焚书坑儒”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 |
|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
544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日书》是古人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之书,其本质就是古代民间一种“选择时日吉凶的数术”。 |
|
张家山汉简《脉书》《引书》
576
湖北省荆州江陵县张家山M247汉墓(墓藏年代为汉代吕后至文帝初年),1983年出土,收藏于湖北荆州市博物馆。《脉书》是《灵枢·经脉》的一种祖本,共2028字,约在西汉初期被抄写在65枚竹简上,其内容可分五个部分。《引书》共3235字,约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前抄写在113枚竹简上,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
|
银雀山汉墓竹简
314
《银雀山汉墓竹简》1972年发掘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简文书体为早期隶书,写于公元前140~前118年(西汉文景时期至武帝初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这些古籍均为西汉时手书,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简册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学术 |
|
武威汉简 之 《医药》简
618
1972年凉州旱滩坡汉墓出土,计木简78枚,每枚长23~23.4厘米,一类宽 0.5厘米,另一类宽1厘米;出土木牍14枚,每枚长22.7~23.9厘米,厚0.2~0.6厘米。简牍内容涉及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等。临床医学方面,有对疾病症状的描述和病名、病因、病理的记载以及治疗方剂。方剂有“治伤寒逐风方”、“治久咳逆上气汤方”、“治金创止痛方”、“治妇人膏药方”、“治目痛方”等3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 |
|
武威汉简之 《仪礼》简
369
中国凉州西汉墓中出土的简牍,凉州汉简统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凉州王杖诏令简和凉州医药简牍等。 1959年,人们在凉州磨嘴子墓群中发现了469枚27298字的仪礼简。这批汉简绝大部分是木简,每简长约55.5~56厘米,宽0.75厘米,包括《士相见》、《服传》、《特牲》、《少牢》、《有司》、《燕礼》、《泰射》7篇。乙本木简37枚,每枚长50.05厘米、宽0.5厘米,内容仅《服传》一篇。丙本竹简34枚,每枚长56.5厘米、宽0.9厘米,内容仅《丧服》一篇。 |
|
西汉《武威汉简》
208
1959年以来,我国西北甘肃省武威地区陆续出土了大批汉简,我们通常把它们称作《武威汉简》,是与内蒙古出土的《居延汉简》,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简》等相并称的汉代文物。《武威汉简》是西汉未年到东汉初年期间写在竹木简上的文字书法。现大多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
|
武威汉简 欣赏
401
1957年7月,甘肃武威汉墓群出土了480枚木简,令人叹为观止,其中除11枚简为日忌、杂占外,其余469枚均为《仪礼》简。它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样本,保存最完整、墨迹如初、稍有残损。像这样样完整的《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不愧称为天下第一简。喜爱隶书的朋友,可以多多汲取其中的高古气息。可点击图片放大观看释文。 |
|
武威汉简
325
中国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武威汉简,以其数量多、保存好、内容丰富、史料可贵等独有的特点构成了中国简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仪礼简、王杖简、医药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
|
敦煌汉简
137
中国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和酒泉市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统称敦煌汉简。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年(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1世纪),其中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简居多。 |
|
居延汉简
279
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 |
|
沃地拓荒
210
秦朝官府十分重视土地开垦,把开垦荒地面积的多少作为衡量地方行政管理政绩的一个标准,同时也作为征收农民赋税的一个依据。从这组简文来看,秦朝地方官吏对于土地开垦的情况都要进行详细、及时地记录与汇报。从中也能看出基层官府为增加耕地、发展农业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显著成绩。 |
|
查案办案律令
183
律令是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创始于秦,“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而“金布律”是指关于货币、财物方面的法律。“令”是制度、规章的规定。秦代是否有令,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简文中提到的“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舂、隶臣妾、居赀赎债。急事不可留,乃兴徭”便是一条较完整的秦令。是研究中国法制史弥足珍贵的资料。“爰书”是审理案件的记录,包括当事人的相关情况笔录、现场勘验笔录、口供笔录等,是对秦代诉讼制度的形象反映。 |
|
令史伐阅
350
这是令史(县令的下属官吏)的“伐阅”。“伐”指功绩,“阅”指任职资历,被当作官吏任职与提拔的重要依据,记录官吏所任职务和任职时间,类似于今天的“履历表”。这种萌芽于先秦时代的“伐阅”,到秦朝已经出现比较成熟的形态。汉魏时期仕宦人家将其立于门外柱子上,以题功记业,明示身份等级。大门左边的柱子称为“阀”,大门右边的柱子称为“阅”。家门阀阅便是“门阀”,门阀世族之说由此产生。 |
|
日常事务记录
158
这是迁陵县官府吏员处理日常事务的情况记录,类似于今天的工作日记。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秦朝地方官府的官方文书,凡属行政事务,事无巨细皆记录在案。秦朝非常重视督促官吏在日常工作中尽职尽责,以免失职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如秦律《效律》针对管理官府财产的官吏,制定了失职的制裁措施,财物管理出错要求其承担赔偿或罚物等行政责任,并承担连带责任。 |
|
吏员考核记录
417
郡县行政官吏的勤政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政令在各级行政机构贯彻执行的好坏。秦朝基层行政机构的官吏数目庞大,国家因此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核官吏制度。严格考勤、考绩,实行效率管理,以促使官吏提高工作效率。简文有一些关于迁陵县行政官吏的工作考勤、考绩记录,既记录了他们的工作日数,也详细记录他们的工作内容,并作为对他们实行考核的依据。 |
|
邮路里程表
310
这一里程表是已知最早的反映水驿通信运作的交通史料,记录了从南郡属县“鄢”到洞庭郡属县“迁陵”所经站点及里程,“囗囗千四百卌里”是指从关中内史或中原阳陵到迁陵的邮路总里程。这份里程表充分反映了秦朝全国范围内非常发达、完善有效的邮政系统运作的实际情形。里耶秦简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偏僻的里耶,秦人通过邮传系统都能及时地将行政文书传达到最基层。 |
|
奴隶人数记录
189
奴婢买卖早在先秦就已存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奴婢被视同牛马一类的财物,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奴婢交易有一定的制度,也有官定的常规市场价格。官府奴婢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而私家奴婢更是来自市场买卖。简文记录了迁陵县官府所进行的官方奴婢“隶臣”(男奴隶)、“隶妾”(女奴隶)的买卖情况,并按照秦朝规定每月第一天上报奴婢买卖人数,说明官方奴婢买卖相当普遍,已成为地方官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
|
仓库保管
308
这是迁陵县丞对仓库管理员下达的指令,说县令要来亲自检查,必须做好准备。 |
|
私人书信
180
这是一封问候家母病情的官吏私人信件。它应是官吏柏附带在公文中邮传的,因为秦时,没有合法的私邮制度,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官吏互相之间的通信联系,往往通过官方的邮传系统进行。 |
|
1/5 20/93
TO
|